一、人民银行刚刚公布了2月份的金融数据,今年头两个月的新增贷款将近2.7万亿元,国内外都非常关心我们的银行贷款,有人认为多了,有人觉得还不够,而且还有人认为票据贴现占比过高,说明对经济的实质性支持作用并不大,请问你们怎么看这些问题?
自去年11月中央调整宏观政策方针以来,银行信贷抵御经济下行的作用已见到明显成效,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许多指标出现回升。从建行的情况看,我们全力配合地方和企业,做好审查、规划和论证,积极审慎地扩大授信规模,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和客户及时给予放款,同时继续贯彻结构调整计划。我们感到建行资产业务的总体情况是健康的,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不良率保持下降的趋势。新增贷款50%左右投向了基础设施,20%左右投向制造业,15%左右投向住房抵押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其余为小企业、涉农贷款及信用卡。应当说体现了我们的经营优势和业务特色。
票据贴现只要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它的作用和流动资金贷款是一样的,而且真正体现了银行对有市场有订单产品和企业的支持。由于业务结构的原因,我们的票据贴现占比,头两个月合计也只有14%左右,比同业平均水平低了20多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票据贴现占新增贷款比重更低,只有5%左右。
二、我们注意到各家银行的新增贷款都比较多,但是建行似乎保持领先,这是为什么?你们预计未来的信贷和票据业务发展趋势如何?
到目前为止,据我们了解,几大银行新增贷款总量相差不大,都在3000亿元左右,国有控股银行合计占比沿袭了近些年的趋势,只有市场的一半左右。建行略有领先,主要是因为扩大内需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为主,而建行在这方面有着传统优势。铁路、公路、电力、水利、通信及城市轨道交通等等,都是我们的特色业务,也得益于我们及时加大主动营销力度,项目储备比较充分,因而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票据融资的比重较低。
今后一段时期的信贷投放规模和速度要看经济形势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有实施步骤和时间周期,银行贷款近年来也表现出年初集中投放的规律,这有宏观调控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获利考虑的因素,因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预计今后一段时期贷款投放会趋于平稳。前段一些银行投在票据贴现上的资金较多,估计是因为其他贷款项目还没有准备好,一旦情况变化,票据融资就会减少。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银行贴现业务盈利空间急剧下降,票据占比也会下降。
三、在不少人批评银行贷款不到位、信贷力度不够大的同时,国内外也有许多人担心不良贷款反弹,会不会发生将来再来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被动局面?
这种危险性是我们时刻要提醒自己的。中国的商业银行历经艰辛走出困境,绝不能再重复过去盲目放贷、行政干预、背上沉重包袱的老路。这次全球金融海啸,根源也是过度放贷,各方面都有共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更要坚持稳健经营,巩固资产质量,这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扩大内需不能只简单地增加中间需求或货币供应,归根结底要靠扩大最终需求,即消费和投资。银行一方面要努力做好融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风险,防止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良贷款反弹。统筹兼顾这两个方面的关键,就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
建设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应当说已经有了质的提升。我们最早开始提倡全员负责的风险文化,最早实行独立审贷和经济资本制度,近些年又在同业中率先建立了独立的内审和风险管理体系,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非常严格,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也不断加大。更重要的是我们做业务定决策总是慎之又慎,始终如履薄冰。我们从来不做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最强调的是了解客户,理解市场。我们将继续按照商业原则,独立选择客户和项目,注重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把握好“人品”、“产品”和“押品”,关注已有客户的风险变化状况,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及时应对处理。我们相信,长期的艰苦探索、经验积累、多方面的学习借鉴,将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识别和控制经营风险,保证资产质量。
四、近期,银行纷纷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行与地方政府合作贯彻什么原则,有没有政府干预银行贷款的现象?
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直接指定银行贷款的事情,在我们建行系统现在已十分少见。各地方、各部门都希望银行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长期以来,我们与各地政府合作关系良好,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银行的改革发展是难以推进的。现阶段,建行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重点是共同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坚持尊重市场规则,坚持依法办事,加强金融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地方、企业、银行、社会的多方“共赢”。我们没有对政府发放打捆贷款,贷款投放也是严格遵照商业银行授信原则,认真开展调查评估,坚决防止投向低水平重复性建设项目。
去年以来,我们的许多省市分行与地方的大企业及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总行也与少数省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上述这些合作框架下,具体的信贷授信审批仍然需严格按业务程序实施。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支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给资信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增加授信额度,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提供金融支持,还为一些部门和地方设计符合市场原则的全面资金解决方案。比如,去年11月,我们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银企合作协议,重点是支持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帮助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建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已占到全部公司类贷款的45%左右。
支持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多放贷款,还应提供运用各种金融市场工具的综合服务,降低筹资成本,化解客户难题,实现银企双赢。2008年我们通过发行债券、信托计划和理财产品等多种手段,为公司客户筹措资金2500多亿元,同比增加约1000亿元。今年以来为一些部门和地方设计符合市场原则的全面资金解决方案,受到各方面的欢迎。例如,配合广东、上海、浙江、甘肃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传统商业银行和新兴投资银行的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协助提升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实力,吸引、拉动更广泛的社会资金投入。
五、不久前国家出台了10多个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请问经济结构调整是否会给银行信贷结构安排带来较大困难和负面影响?
我们热切盼望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为这关系着我们银行的前途和命运。如果国民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像建行这样的大型银行肯定就没有什么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如果国家再来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那么银行肯定会出一大批坏账。前些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方方面面调整结构的紧迫性都不大,尽管中央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国家也实施了必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由于种种深层次的矛盾没有解决,经济运行的惯性很大,结构问题更加突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量减少,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只有建立经常性的优胜劣汰和周期性的“创造性破坏”机制,进行市场化的兼并或重组,才能真正淘汰落后。否则,就很难走出低水平重复的怪圈,更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调整结构对企业、地方和银行都是严峻考验,为了国家和银行的根本利益,我们愿意服从大局,更愿意与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找到共赢的路径。例如,我们非常愿意提供并购贷款,鼓励企业在广阔的市场上重组;我们也非常愿意增加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务;我们更愿意探索对小企业和涉农产业的信贷支持,我们已经尝到甜头。最近我们在总行一级成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部,将进一步推广“信贷工厂”、网络银行和“速贷通”产品。我们正努力建立更全面的信贷结构调整机制,实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增强抵御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能力,防范系统性风险。今年,更新细化了信贷政策与结构调整意见、行业限额管理方案,从行业、区域、客户、产品四个维度,对不同贷款分别实行“保、控、压、退”的措施。去年我们退出贷款达到600多亿元,今年还要努力,将结构调整腾出来的信贷资源,用于支持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
六、自去年9月以来,人民银行已先后5次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利率的调整将在多大程度上对建行盈利造成影响?
近期,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叠加影响,人民银行多次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了调整。总体而言,贷款利率的降低将使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窄,客观上对包括建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一定压力。但受益于近年来战略转型的成效逐步显现,贷款利率的变化不会对建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造成实质性影响。
我们认为,存贷利差收窄既是挑战,也是进一步推进战略转型的动力。建行将继续深入推进战略转型,合理调整收入结构,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七、建行海外发展情况如何,近期是否有海外并购计划?
近年来,建行海外业务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在亚非欧设有6家分行,在伦敦、纽约和悉尼设有代表处。纽约分行已于2月18日取得美国纽约州银行局颁发的营业执照,将于今年正式营业;伦敦子银行也于近日获颁牌照并拟于上半年正式开始营业;在越南胡志明市申请设立分行和悉尼代表处升格为分行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之中。同时,建行在香港拥有建行亚洲和建银国际两家经营性全资子公司。
建行是一家植根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我们将继续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深耕内地市场,为国内广大客户提供最佳金融服务。但是,我们必须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银行,这既是满足国内客户的需要,也是我们获得技术、经验和市场信息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海外投资策略。2008年,我们积极跟踪研究了多个并购项目,深入了解国内外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掌握了常规情况下无法获得的市场信息,开阔了管理层的视野,培养锻炼了一支专业化队伍,同时保持头脑冷静,避免盲目出手。
八、当前一些国际大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甚至倒闭,包括建行在内的中资银行在全球上市大银行中的排名已经跃居前位,很多人据此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中国,请问建行如何评价?
建行目前的市值全球排名第2位,国际机构预测的净利润排名也是第2位。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我们已经做得比国际先进银行更好了,并不能证明他们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科学管理方法已经不值得我们学习了。中资银行之所以能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小一些,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增强了我们的抵抗力,增强了我们的经济金融实力。另外,也要看到,中国金融体系事实上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较初始阶段,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4万美元,我们还不到4000美元,所以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不能简单相比。中国金融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够健全。我们的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在世界上的排名还是很靠后的。如果说欧洲和美国的问题是“金融过度”,我们的问题则是金融欠缺、服务不足。国内金融服务尚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三农”、小企业信贷等,还有很多突出的难点问题。即便在金融服务覆盖率较高的东部地区,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也不够多样,供需之间矛盾依然突出。因此,一方面,对西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不能迷信,认真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争取不要再重复他们的错误;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学习先进经验不动摇,不管什么国家什么机构,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要借鉴,这样才能加快推进自身管理现代化。
在主动的、可控的开放中,形成一个与外国经济金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格局,这也是保持经济金融安全与稳定的需要。2008年我们进一步深化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战略合作,在零售业务、风险管理、小企业信贷等方面又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已有的项目成果正在加快推广应用。美国银行还有很多强项,值得我们学习利用。同时,我们还加强与其他国际先进银行例如西班牙桑坦德银行、英国渣打银行,在国内外多个领域的业务合作,推动产品服务创新更加贴近市场和客户关切,更好地满足支持扩大内需的相关需求。去年国际市场形势非常困难,桑坦德银行、渣打银行都保持了不错的业绩增长,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九、有人说这次金融危机既对国内银行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为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请问您有何看法?
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主要差距是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应该说这次金融危机促进我们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进程。银行的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精细化管理,解决粗放经营的问题。精细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细分客户、细分市场,产品要分出档次,充分考虑客户差别和客户贡献度,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嵌入银行的全部制度和流程。只有将国有控股银行建成经营管理比较先进的全球性大银行,才能真正获得国际金融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才能在未来动荡的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的战略高地。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各项改革,在产品经营和服务的专业化方面认真探索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执行的效果也非常好,使我们的市场响应能力得到显著改善,差别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与国外银行相比,我们更谨慎,更愿意做面对面的业务,更直接地了解客户,而不是更多地依赖计算机,依赖公式、模型来计算。拓展综合化经营,我们也首先建立起严格的“防火墙”,同时不断提高各业务领域的融合度,使传统优势业务和新兴业务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改革创新做好金融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
附件下载: press.1237336978000.doc